瞭望臺的守護,仰賴於彼此的看顧
  
回溯Kasavakan部落的沿革,蘊涵了卑南族(Pinuyumayan)在這片島嶼上橫跨了數百年的文史脈絡。可惜的是,二十世紀中期,族人受到統治政權更為嚴厲的壓制,於是,傳統漸漸被忽視、人口逐年外移,間接造成了族群自我認同的斷層,文化也因此失焦了將近半個世紀之久。
 
幸好,有傳承精神的傳統組織還持續地運作著,也有好幾個自發性的團體在轉動著,共同肩負起對內、對外各種大大小小的責任,與資源的爭取,以延續部落行動力。而這樣的部落行動力,也體現於近十年來陸續重現的歲時祭儀中,其中包含了春季至太麻里三和的祭祖Ruvuwa'an、夏季向祖靈致謝的小米收穫祭Kemaderunan、冬季(卑南族各個部落按照慣例於12月至1月進行)的少年祭Mangayangayaw、狩獵祭Mucalun,與即將到來的「年祭Amiyan」(鞦韆祈福 Katikelruwanan、除喪 Venasivas/ Remavaravas、成年禮 Kituvangsar)。年復一年,重要的祭儀將Kasavakan的族人們聚集在一起,一起採集黃藤與竹子來搭建鞦韆、一起戴起花環,並在Palakuwan*前牽起彼此的手。
 
如前篇亦琳所提,Palakuwan的重建之路走了將近六十年,它不只為Kasavakan樹立了精神的象徵,也是傳統文化的教育基地。除此之外,在Palakuwan一旁的瞭望臺,也是對照昔日生活的重要提醒。以往,傳統建築由木材、竹子、黃藤和茅草搭建而成,較容易毀損,為此,部落中總有個如燈塔般的瞭望台在觀測、守護部落裡的安全狀況,一旦遇到颱風或火災,會號召大家盡快前往幫忙,不只如此,部落建築無論是需要重建或例行修補,都由眾人共同分擔與成就。
 
帶著彼此互相扶持的這份依靠,儘管要面對多大的風險或挑戰也將毋需畏懼吧,謹記時時看顧,調整,持續行動,秉著Kasavakan的意志向未來邁進。比起鋼筋混凝土那樣屹立不搖的高樓大廈,我相信如此仰賴於彼此看顧的自然建築與精神,能更長遠地佇立在土地上。
 
#射馬干部落 #Kasavakan 
#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高屏澎東分署 #勞動部多元就業開發方案
*Kasavakan部落為原漢共居的部落,目前人口1609人,其中卑南族佔624人
*Palakuwan(音同巴拉冠,亦譯作Palakuan或Balaguan)
 
這次年祭我也會在現場,期待相見。
 
延伸閱讀:
《歐北來在地特蒐》 
Kasavakan部落(射馬干部落)的Palakuan(巴拉冠)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obltaiwan/posts/3447730212003492
Kasavakan部落(射馬干部落)自己的聖誕花圈自己做!!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obltaiwan/posts/3446434895466357